手机版
手机站
安卓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首页
海原新闻
新闻回看
新闻荟萃
记录片
扶贫行动
海原旅游
公示公告
电视直播
网络中国节
专栏
海原新闻
新闻回看
新闻荟萃
记录片
扶贫行动
海原旅游
公示公告
电视直播
网络中国节
专栏
时政新闻
民生新闻
社会新闻
部门动态
乡镇风采
英雄烈士谱
落实进行时
移风易俗
巾帼风采
公益进行时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图解扫黑除恶
爱国情·奋斗者
扫黑除恶进行时
每日一学
榜样的力量
双拥花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网络述年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不负韶华 奋进当时
重点项目建设进行时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争当时代先锋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回眸“十三五”
回眸2020
代表委员风采
聚焦两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原新闻
>>
民生新闻
>>
查看详情
【海原人的《山海情》】《山海情》剧外的“金滩村” ——初心不变 信念不改的玉海村
来源:
海原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1-02-08 19:25:23
点击:
分享:
俗话说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三十多年来,玉海村从昔日飞沙走石的荒漠,变成今日的产业新、百姓福、乡村美的金沙滩,离不开当地移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离不开当地干部的带动引领,更离不开闽宁两地扶贫干部的倾心帮扶。
走进玉海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秀丽雅致的广场,黛墙红瓦的民居,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这是三十年来,我县移民群众历尽千辛万苦,在戈壁滩上建起的样板移民村。
上世纪
90年代初,我县部分贫困群众响应吊庄移民号召,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自发搬迁到闽宁镇这片戈壁荒滩上,开始新的生活。在永宁和海原两地的不懈努力下,在福建专家、资金、技术的支持下,这里的移民群众一步步实现脱贫致富。这期间,村干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玉海村村民李凯山就是《山海情》剧中村干部的原型人物,他是第一批自发移民来到这里的,当初也是他动员乡亲们离开大山,追求幸福生活的。刚来这里,看到漫漫黄沙,他也萌生过回老家的想法。但想到大山深处的的生活,想到当初对大家的承诺。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大家过好日子。当时的生活环境,跟《山海情》剧中一模一样,沙尘肆虐,土地盐碱化严重。面对困境、他没有气馁,带领最初来到这里的
30户人家,挖排水沟,整理土地,终于把庄稼种到了地里。但当时的玉泉营农场不认可他们,直接切断了水渠,他上下协调,当地领导答应解决供水,但供水有一个过程。眼看着嫩绿的麦苗就要干枯,他连夜回到老家,四处筹钱,买了3台水泵,挽救了庄稼,也就是那一年起,他们再也没有挨过饿。到如今,他把水看得比命还金贵,从村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主动承担起了管水的任务。
1990年10月,我县在玉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吊庄移民指挥部,开始了有组织的易地搬迁扶贫,移民群众终于找到的主心骨。一批有责任心、吃苦能干的村民被选为村干部,他们充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默默的付出,夜以继日的与贫困作斗争、为移民群众谋幸福。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生态移民点,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为“闽宁村”。2003年7月乡镇机构合并时,玉海经济开发区并入闽宁镇。2005年村级组织合并,闽宁镇原来的12个村合并为5个村,玉海村正式命名成立,同时也开启了我县移民群众从温饱到小康的转折。
今年
40岁的田玉英,从村妇联主任做起,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她凭的就是对工作的执着追求。2012年7月的一天,贺兰山沿线发生了暴雨。当时还有好几户住在土坯房里,眼看着房子就要塌了,但他们却舍不得财物,不愿搬出来。田玉英当机立断,动员大家齐动手,帮他们把财物都安全转移了出来,前脚刚走,房子就塌了。从那时开始,危房改造就列入了村里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强力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从2014年到现在,对177户危房改造进行了改造,危房全部清零。
饱受饥苦的玉海村干部群众对产业发展的渴求比别人有更深的的体会。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专门到闽宁镇访贫问苦、视察调研,看到这里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提出“两年建成、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的发展目标。从此,在当地政府和福建帮扶企业的支持下,玉海村干群一心,开始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入滩,开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目前,已建成设施园艺项目361亩、白萝卜种植项目369亩,特色种植辣椒130亩,桃子100亩,建成高品质玉米、小麦种植基地6264亩。近年来,在福建宏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村集体收入为100万元;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997年的500元跃升到2019的13754元。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该村在全区农村率先实现通宽带、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在福建省的援助下,建成了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民生服务大厅。推进改水、改厕、改厨“三改”工程,移民群众户户都用上太阳能,60%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人们彻底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 (记者:苏孟佳(实习))
上一新闻:
【海原人的《山海情》】《山海情》剧外的“金滩村”的移民李成俊:移民移出新希望 奋斗得来好日子
下一新闻:
【海原人的《山海情》】《山海情》剧外的“金滩村”——苦中求“变”的玉海村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
媒体合作
友情链接
海原县人民政府
宁夏新闻网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在线留言
海原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2018-2023 宁ICP备17002452号—1 | 宁公安备64052202000014号